
为进一步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引导全区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在自治区民宗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广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组织精干力量,精心策划,在理论通俗化专栏《事说新理》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文章13篇,以期通过讲故事说新理的创新形式,让经典故事焕发新活力,让理论宣传更深入人心。现把系列文章集纳如下(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全文),供学习交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以心换心,汇聚民族团结点滴之光
库尔班大叔,是新疆于田县一位维吾尔族农民。20世纪50年代,这位名叫库尔班·吐鲁木的普通百姓,为表达翻身得解放的感恩之情,多次想“骑着毛驴上北京看望毛主席”,后来受到毛泽东主席两次接见,至今仍传为佳话。1995年,其家乡在于田县广场建立了一座毛主席与库尔班大叔握手的雕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7年春节前夕,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年过九旬的托乎提汗·库尔班,目睹了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自己的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代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感谢党和政府关怀,以及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家乡的情感。随后,她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一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我回信,就特别感动。”托乎提汗·库尔班时常把总书记的回信拿出来,让孙女读给她听,有时听着听着就流下了眼泪。见信如面,信中,总书记说自己小时候就听说过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并勉励库尔班大叔的后人“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

广西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国约70%的毛南族群众集中居住在这里,全县有72个毛南族聚居村、6.45万毛南族人口。2020年5月9日,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在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一天后,曾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下南乡中南村毛南族妇女谭美春,与几位乡亲一起,把一封记录着家乡巨变和幸福生活的信件,寄给了习近平总书记。同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做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回信中指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1961年,有着浓厚广西民族文化色彩的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电影《刘三姐》正式公映。这部“人美、歌美、景美”的影片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一经上映便很快风靡大江南北,传扬至海外。半个多世纪以来,“刘三姐”的山歌淌过岁月的河流,刻进无数人的记忆,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专程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壮族文化展。其间,总书记专门提到了电影《刘三姐》,关心询问黄婉秋的近况。看到总书记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如此关心,黄婉秋非常感动,于是写信向总书记汇报多年来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情况。

塞北草原、天山脚下、西南边陲……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次次走进干部群众中间,访民情、问民意,对民族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寄予深切期望。民族团结犹如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离开。总书记对此念兹在兹,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求“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这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源泉。正是这样一份流淌在中华儿女身躯里的血脉亲情,构筑起各族人民手牵手的情感基石,铺就了各族人民心连心的鲜明底色。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居全国第一位,有着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为八桂大地发展进步战天斗地、披荆斩棘,镌刻了不朽的奋斗丰碑。

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地处南宁火车站繁华区域,是南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汇集地。目前,辖区人口涵盖壮族、维吾尔族、回族、朝鲜族、满族、水族、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近年来,社区民族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依托 “民族之家图书室”“社校社企联盟点”“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以及“党建港”“勤廉港”“生活港”“关爱港”“解忧港”“和谐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尤其是成立“谢大姐暖心屋”及开展“候鸟港湾”服务,使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发展,让民族团结进步的花朵在这里越开越艳。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党和国家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单元。中华中路社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有效解决各民族群众困难的好做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12年,中华中路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荣誉,成为全国首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35个先进典型之一,并于2020年再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社区党委书记谢华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被居民亲切称为“民族团结进步使者”。中华中路社区如同一个微镜头,映照出南宁市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成果缩影,让南宁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更加名副其实。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一张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一份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港市覃塘区致力于保护和弘扬本地优秀民族文化,每年积极开展壮话山歌对唱、品尝壮家特色美食、民族风情特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让活动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充分利用好村级文化舞台这一载体,开展各村屯特有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需要也在不断提高。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各族人民,努力提高文化在幸福指数中的“权重”,让各族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认同,培民族团结之根、铸民族和睦之魂,既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1979年3月,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成立,陆兰军父亲陆之方调任尖峰岭哨所第一任哨长。3年后,刚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二哥陆兰廷从父亲手中接过钢枪,成了尖峰岭哨所第二任哨长。1990年,在亲人的影响下,陆兰军也成了一名哨兵。1996年3月,陆兰军接过哨长重任,继续坚守在条件艰苦的边境高山哨所上。他30多年如一日地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巡逻,行程数万公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戍守边疆民兵的忠诚情怀,被誉为新时期的“爱国戍边楷模”。2003年,他的侄子陆永兴来到哨所,成为他们家的第三代哨兵。
一家三代四口人,3任哨长1个哨兵,为国守疆43年……坚守尖峰岭哨所的陆兰军一家,守卫的是山头,坚守的是信念。他们用崇高擦亮界碑,捍卫着祖国神圣的领土,树起了一面守疆固防的旗帜,彰显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

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奔赴扶贫一线;在花一样的年纪,牺牲于山洪之中。几度冲上微博热搜高位,让无数观众泪湿眼眶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不久前热播。剧中的主人公,就是把生命定格在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壮族姑娘黄文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29位功勋模范党员获“七一勋章”,黄文秀是其中一位。但是,她无法到场,因为她的身影永远留在了大山里,留在了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居住着汉、壮、苗、瑶4个民族。肩负着“脱贫、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使命,“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黄文秀来到百坭村,用激情挥洒青春汗水,让热血释放青春活力,以纯真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书写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佳话和大爱颂歌,让无数人因为“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拼搏故事而感动,又因为永远失去了这样一位好书记而痛心遗憾。

守护民族团结,共建壮美广西。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多民族聚集地,干部职工由汉、壮、苗、回、仫佬、侗、瑶、彝、满族等多个民族构成。如果说企业是树,职工是根,那么,民族团结就是沃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既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也是公司树立企业品牌、追求健康发展、打造百年老店的动力所在。近年来,该公司始终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成企业促和谐、谋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极大地凝聚了企业各族干部职工的力量,为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团结奋进、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等荣誉。
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地区企业本身应有的工作内容和内生职责。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解决各族群众就业、提高广大职工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企业的发展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使企业更好地接纳各族群众、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企业,让各族职工在各个岗位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让他们在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同时实现与企业共同进步,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奏响民族团结与企业发展“双赢”的乐章,是我区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深深扎根各族职工心中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写照。

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深植于各族群众,力量凝聚于各族群众,成果造福于各族群众。蒙山县是广西梧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7%。近年来,蒙山县积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积极作为。今年6月,蒙山县获评为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绘八桂壮美梦想,谱民族团结华章。蒙山县的发展图景,是广西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成果缩影,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写照。新时代十年,广西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描绘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位于中越边境的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滩散小学,壮、瑶、京、黎等少数民族学生超过半数。滩散小学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以红领巾护界碑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极大增强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意识。2021年12月,滩散小学获评为“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护界碑,爱界碑,风里雨里都不停……”红领巾护碑小队从2001年的15名队员,发展到如今的500多名队员,参加护界碑活动的学生超2万人次,带动全市20多所小学的学生相继加入护界碑队伍中。小小红领巾,映红了国界碑。21年爱护界碑的朴实行动,不仅点燃了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孩子心灵深处。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是多民族聚居城市,当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最美山水间奏响“和美交融曲”,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不断吸引全国各族群众前来旅游创业、定居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奇山秀水的桂林不仅有“和美”的山水生态,更有“和美”的民族交融。在这座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的城市里,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奏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让各族群众对桂林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与日俱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开放。

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里排屯,有一个特别的家庭:他们一共12口人,不仅是四代同堂,而且是由壮、汉、苗、瑶、侗5个民族组成,是广西族际通婚的典型代表。
族际通婚,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由两个及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160万个。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交上知心朋友、成了和睦邻居、结下美满姻缘。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九口之家、情融五族”等情况随处可见。尽管各民族的节日风俗、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在这些多民族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都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逢节必过、其乐融融,在一个屋檐下缔结了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焦理财 » 在事说新理中感悟民族团结进步之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专栏文章集纳